穿越80年警惕:別求助魔術師玩的把戲
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其實還是位社會生態學家,他關心個人在社會環境中的生存狀況,而管理則是用來改善社會與人生的工具。從他第一本著作《經濟人的終結:極權主義的起源》,到他獨自完成的最後一本《正常運作的社會》,貫穿一條抵制極權,捍衛個人自由尊嚴的軸線。
有感於這些著作放在現今社會,仍有它歷久彌新的洞見,博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特別重新審定出版。這裡摘錄彼得.杜拉克出版於1939年的成名作《經濟人的終結》,他分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何誕生如希特勒之法西斯極權主義,在當代貧富差距擴大時,這是穿越八十年而來的警惕之音。
舊秩序瓦解了,世人卻無法從舊基礎中建構出任何新秩序。結果就是一片混亂,絕望的群眾只好求助保證會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魔術師」──在讓工人獲得自由的同時,又讓企業家「當家作主」;提高小麥價格的同時,又能讓麵包變便宜;帶來和平,也帶來戰爭的勝利;要什麼有什麼,人人願望都能實現。所以群眾投向法西斯主義的懷抱,正是因為它矛盾且不可能。
群眾的絕望,就是了解法西斯主義的關鍵。不是「暴民造反」,也不是「無恥宣傳的勝利」,而是舊秩序瓦解又缺乏新秩序造成的徹底絕望。
群眾的絕望 令極權興起
資本主義信條,是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對利益動機有正面評價的信條,認為它能讓理想的自由平等社會自動實現的信條。
資本主義發展了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我們也到達物質經濟舒適的高峰。但我們都知道,經濟發展不會帶來平等,甚至連「機會均等」的形式平等都沒有。
這個事實,也摧毀了二十世紀初歐洲人對資本主義作為社會制度的信仰。而且,信仰破滅的不只是無產階級,還包括獲得最多經濟與社會利益的中產階級。
個人經濟自由不會自動或辯證地造就平等, 這個事實已經摧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據以建立有關人類本質的基礎概念:經濟人(Economic Man)。
群眾已了解,自由經濟活動不會也不可能建立自由平等的社會。經濟自由的本質,也就是依據個人最大的經濟利益來採取行動,已失去了過去曾有的社會價值。
最後,自由的觀念本身也遭到貶抑,價值大不如前。由於經濟利益無法促進平等,大眾已不再認為經濟行為本身對社會有益。因此,只要有可能稍微遠離失業威脅、經濟衰退危機與虧本的風險,人們就可以接受、甚至十分樂意削減或放棄經濟自由。
法西斯不是奇蹟 是幻影
發現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無效後,法西斯主義遂跳脫兩者之外,尋求另一種不以經濟考量為基礎的社會。這種社會對經濟的唯一關注,在於讓工業生產的機器維持良好運作,不管誰出資、誰獲利都是次要問題, 因為經濟方面的結果,全依附於主要的社會任務之下。
朝此方向邁出的第一步,是將經濟特權下的非經濟附屬品提供給貧困的下層階級。這些由工人在閒暇之時組成的法西斯組織,除了進行政治宣傳,還提供成員種種滿足感——給他們戲劇、歌劇與音樂會的門票,假日帶他們暢遊阿爾卑斯山或出國度假。
換句話說,法西斯主義提供了典型的非經濟性質的「炫耀性消費」,但過去只有坐享經濟富裕及特權的有閒階級才能有此享受。這些滿足感本身不具任何經濟價值,卻是社會地位的有力象徵。它們想以社會平等為手段,彌補勞工階級長久以來遭受到的經濟不平等待遇。
顯然,極權主義革命不是一個新秩序的開始,而是整個舊秩序崩潰的結果。它不是奇蹟,而是幻影;只要有新秩序或關於人類的新概念出現,它便會化為泡影。
法西斯主義只能否認已瓦解的經濟人概念,卻創造不出可取而代之的新概念。但話說回來, 除非能建立一個基於自由、平等這些歐洲價值觀的新秩序與新概念,否則歐洲、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將難逃毀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