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行善的動機,避開行善的誘惑

世人都知道,彼得.杜拉克乃世界知名企管大師,也是基督徒,生前留下無數企業管理經典,卻少有人知道,原來彼得.杜拉克也寫過小說,《行善的誘惑》就是彼得.杜拉克從基督信仰與企業管理出發,所完成的人性探索小說。

 

《行善的誘惑》的故事背景設定非常簡單,說的是一位受聘於聖葉理諾天主教大學化學系的助理教授,任期屆滿,因表現未滿系上期待而不予續聘,該助理教授的妻子不滿化學系的裁決,甚至認為那是校內異端勢力企圖迫害他那擁有基督教背景的先生所做出的不公平裁決,於是一狀告上校長。

 

校長是位仁慈的神父,一生致力於教育工作,為了讓聖葉理諾大學成為偉大的「天主教大學」,四處延攬人才,募捐經費,經過二十年,終於讓聖葉理諾大學成為足以和史丹佛媲美的一流大學。

 

校長在接獲投訴後,隨即詢問化學系系主任詳細狀況,了解狀況後的校長,決定支持化學系不續聘決策。沒想到,竟然因此得罪了替先生出頭的太太,四處散發黑函,上至牧區主教,下至各系所教授,全都收到黑函,攻擊校長和(寡婦)秘書有染。

 

一開始,眾人都相信神父校長的清白,並且肯定校長的貢獻,也深深了解黑函攻擊的目的。然而,或許是人心的詭譎多變,加上自私立場的驅動,越來越多人加入討論黑函中的謠言之後,各種為了透過黑函而謀取私利的行為逐漸浮現。例如支持教授治校的教授,開始鼓動其他教授,指出若不是校長等管理階層掌控校務,教授們的「不續聘」決策也不會有機會被送到校長那裡。

 

至於校長自己,雖然說行為上絕對沒有和秘書發生任何不軌,但他卻不斷自我檢查,越檢查越害怕,逐漸浮現「難道我連那樣的念頭都沒產生過?」的自我控訴,秘書也因為流言而感到不自在,逐漸和校長產生距離感。

 

後來,校長基於某種虧欠(當初是他答應將該人聘入)與不忍心理(不願被拒聘之前同仁流落街頭)的補償,打了一通電話給其他學校,替不續聘的助理教授謀職,此舉引發全校譁然,各自做出解讀,有的教授認為校長自知理虧所以才替其謀職,化學系系主任則認為校長不尊重該系教授之專業評估……,結果,一個原本完全出於好心的舉動,卻被各方誤解,差點釀成教授叛變(發動革命推倒校園行政階層)。最後,還是牧區主教出手,讓校長榮升到州政府擔任某非營利組織主事人,才免去風暴的發生。

 

事後,有人問校長為何明知無辜卻從不極力替自己爭取。校長則說,自己反躬自省後發現,當初之所以替該助理教授打電話謀職,是因為忍不住行善的誘惑,自以為做了這件好事,能彌平各方的爭議,沒想到事情卻越演越烈,是自己有錯在先,因此不好說什麼。

 

《聖經》說,「右手做的,不要讓左手知道」,善行得要默默的做,不要到處高調宣傳。默默行善,指的不只是行善不應該被世人看見,更不應該向神求取/索要報酬(無論是地上的財寶還是屬天的榮耀)。

 

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經常在其小說中探討「行善的誘惑」。遠藤經常借用信徒與神職人員的善行,深入思考,人之所以行善,背後真正的動機究竟為何?是為了彰顯信仰,做好見證,讓世人知道,自己是信徒,從而被吸引?亦或者抵擋不住想當好人的欲望,總希望在善行中贏得好評,好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某種程度來說,「行善」的欲望,是引導人走向自我中心、自以為義、驕傲自大的誘惑。不要傻傻地認為,自己想做好事,去做就對了。好事如覆水難收,他人會如何惡意解讀,無從而知不說,就連自己當初起心動念想做好事的心,是否真是出於神,還是出於自私(例如,想要炫耀自己是好人的慾望)。

 

古往今來,太多的人假借行善、做好事之名,流了太多無辜百姓的血。行善的誘惑是巨大的,特別是當人掌握權力時,更能以權力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善,從而做出名為善實為壓迫傷害的惡。例如中古世紀的天主教會,把許多無辜婦女視為巫女,判處死刑或各種殘酷惡毒的刑罰,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以為自己是替天行道。

 

《行善的誘惑》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除了提醒我們避開善行的誘惑,更能從中看見「善」是如何被不同立場/利益的人所解,甚至惡意使用,反過頭來陷害行善之人。

 

(本文作者為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 王乾任)

原文出處:https://zen1976.com/post-1312966379/

分享